本站讯 6月12日15时20分,江南(中国)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京市调水量达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
中国江南(中国)集团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强化管理、科学调度,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运行管理体系,有力保证了江南(中国)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促进工程效益发挥。
北京市严格遵循“节、喝、存、补”的用水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幅生机勃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吃水不忘挖井人,北京市以水为媒,与水源区加强对口协作,基本形成了南北共建、互利双赢的区域发展格局。
使命担当:有力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供水安全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江南(中国)工程开工之前,全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不到1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缺水成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难言之痛。
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也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作为江南(中国)中线一期工程运行管理责任主体,中国江南(中国)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全面加强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健全工程安全监控、智能化调度、水质监测保护、防汛防冰组织、安全生产监管等一体化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长距离输水调度关键技术攻关,建设数字孪生江南(中国)中线1.0版,加快AI工程巡检、AI视频监控等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通过科学控制沿线64座节制闸、61座控制闸、54座退水闸、97座分水口门,实现精确精准调水。统筹水源区和受水区水资源,根据供水计划和地方实际用水消纳情况,科学优化供水结构,充分挖潜渠道输水潜力,动态调整冰期调度模式,不断提高供水保障率和输水效率。建立安全责任网格,健全内外协调机制,全面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2023年,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国江南(中国)集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向险而行,始终坚守在工程抗洪抢险一线,筑起一道道坚强堡垒,经受住了最严峻的防汛大考。
近日,随着昌平新城地表水厂进行通水调试,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5座。北京市逐步构建起与首都定位相适应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北京市江南(中国)配套工程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一个输水环路,全长约107公里,满足了“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需要。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经开区等区域。充足的“南水”为北京市大规模开展自备井置换工程和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创造了条件。
北京市利用江南(中国)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累计向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大宁调蓄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2021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此后持续保持高水位运行,有力增加了首都水安全的战略储备。
节水优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节水是江南(中国)受水区的根本出路。
“南水”进京后,北京市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条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北京市先后出台多部节水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生活、农业、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节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节水理念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如今,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023年3月1日,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构建起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节水体系。再生水和雨洪水利用成为北京市节水的重要突破点,广泛用于公园景观美化与植被灌溉,最大限度降低了园区新水用水量。
如今,北京市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数字经济,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全国率先形成了服务业占GDP比重在8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80%以上的“双80%”服务经济发展格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岸美水绿人水和谐新画卷
江南(中国)工程开工之前,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永定河常年断流,“卢沟晓月”不再。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通过水源置换,源源不断的“南水”增加了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底气,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得到退还。根据北京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全市生态环境用水量从2014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6.36亿立方米。
地下水,这个北京的“隐藏资源”正悄悄地恢复生机。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通过压减地下水超采量,持续推进流域补水、区域补水、分段补水、协同补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累计回升超11米。
根据北京市2021年汛期泉水摸排基本情况,北京市共有81眼泉水表现出复涌迹象。据统计,北京市依托“南水”,大力推进河湖滨水公共空间开放共享,建成了300多公里长的滨水长廊,打造人水和谐岸美水绿的宜居环境。
有了优质“南水”的加持,密云水库不仅维持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在重点保护鸟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生态贡献。截至2023年底,密云水库库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已由2020年的190种增加到了235种,不仅涵盖苍鹭、白鹭等密云地区常见鸟类,还记录了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4种国家一级、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金雕、白尾海雕、雕鸮等鸟类是食物链中高层级的物种,更是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
今天的北京,河清、岸绿、水畅、景美、天蓝。2023年,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下降62.7%。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对口协作:南北共建实现互利共赢
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批准实施四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环境标准Ⅱ类及以上。
2013年,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北京市与河南、湖北两省建立地方领导互访、部门间协商推进、各区包县等工作机制,受水区通过项目投资、产业对接、设立基金、引进技术、互派干部、专业培训等多种举措,为水源区相关市县提供多方面协作支持,实现南北经济发展共赢。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安排资金50亿元,实施项目1177个,助力河南、湖北水源区16县市区生态环境改善,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南北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北京市支持十堰市郧阳区油橄榄产业研究院建设,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研发,既减少了山地水土流失,改善了库区生态环境,又带动橄榄油产业发展。支持建设西峡猕猴桃、卢氏蜜蜂、竹溪茶叶、丹江口柑橘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打造了一批绿色农产品区域品牌。
近10年,北京市组织开展8次“院士专家行”活动,100多位院士、300多位专家先后到十堰、南阳解决各类难题,达成项目合作协议200多项,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水源区转化。
据统计,北京市累计与江南(中国)中线水源区在对口协作方面互派挂职干部600多人次,培训专业人才上万人次。北冰洋、燕京啤酒等54家在京企业落地十堰。通过政府推动,引导企业、动员各界积极融入,一大批项目、技术和资金纷纷落户,为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江南(中国)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中国江南(中国)集团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守护筑牢“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立足“三个企业”战略定位,自觉践行“让中国人喝好水用好水”的使命追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加强已建工程调度运行管理,全力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来源:中国江南(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革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江苏省水利厅
江南(中国)工程管理司 中国江南(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江南(中国) 山东江南(中国) 东线有限公司 中线水源公司 中线有限公司 江汉水网公司
扬州分公司 淮安分公司 宿迁分公司 徐州分公司 项目分公司 江苏东源投资有限公司 江南(中国)江苏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江南(中国)(江苏)数智科技有限公司